作者:Frank Xue 在上期的文章“都靈裹屍布—基督受難與復活的見證物(一)”中,我們從科學、醫學以及生理學等角度,談到了都靈裹尸布的真實性,並從多位科學家、醫學家和病理學家的口中,確認了裹尸布上的圖像,不可能是中世紀的偽制品,而是一位真人,在受到古羅馬酷刑鞭打折磨後,被釘在十字架上而死。而唯一能吻合這些描述的,從古至今只有一個人,那就是耶穌基督。 都靈裹尸布不僅紀錄了耶穌受難以及被釘十字架的整個過程,更是見證了耶穌的復活。 在2008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播出了一部關於“都靈裹尸布”的紀錄片(註一)。片中採訪了幾位研究裹尸布的科學家和歷史學家等,並對裹尸布的真實性作了深入的探討。其中一段談到關於裹尸布上還有另外一條裹尸布帶,這個發現對於約翰福音20:1-8的解釋提供了一個更清晰的畫面,也更進一步的說明了耶穌復活的真實性。 約翰·傑克遜(John Jackson)博士,科罗拉多州都灵裹尸布中心主任,都靈裹尸布研究項目(STURP)的一位主要負責人,曾在1978年帶領一群由40人組成的科學研究團隊,前往意大利的都靈,對都靈裹尸布進行詳細的研究考察(註二)。在經過了將近30年的研究後,他對這塊裹尸布又有了一個新的發現。 他發現在這塊裹尸布的左邊緣,有一條將近與裹尸布一樣長的布帶,是被縫在裹尸布上的。被縫的直線痕跡非常明顯,人的肉眼可以看的一清二楚。經約翰分析證實,這塊裹尸布在透射光的照射下,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裹尸布裡面的橫線紋路與被縫上的布帶橫線紋路,是完全一致的。如果這塊布帶不是屬於這塊裹尸布的,那麼它們裡面的紋路肯定是不可能一致的。所以據約翰分析,這條布帶原先是屬於這塊裹尸布的一部分,但又被撕下來過,後來又被人縫上去了。而且他還相信這條布帶,就是耶穌的門徒彼得和約翰,在耶穌復活後的墳墓裡,所看見的另外一條細麻布。他們不僅僅只有看見耶穌裹尸布和裹頭巾而已,而且還看見另外一條細麻布,也就是這條布帶。 這件事情被記載在約翰福音20:1-8: 「1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天還黑的時候,抹大拉的馬利亞來到墳墓那裏,看見石頭從墳墓挪開了, 2就跑來見西門‧彼得和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對他們說:「有人把主從墳墓裏挪了去,我們不知道放在哪裏。」3彼得和那門徒就出來,往墳墓那裏去。 4兩個人同跑,那門徒比彼得跑得更快,先到了墳墓, 5低頭往裏看,就見細麻布(othonia)還放在那裏,只是沒有進去。 6西門‧彼得隨後也到了,進墳墓裏去,就看見細麻布(othonia)還放在那裏, 7又看見耶穌的裹頭巾沒有和細麻布(othonion)放在一處,是另在一處捲著。 8先到墳墓的那門徒也進去,看見就信了。」(約20:1-8) 在這裡的“細麻布”,英文KJV版翻譯為“linen clothes”,NIV版翻譯為“strips of linen”。它們用的都是複數,意為多塊細麻布。它的希臘原文為“othonion”,複數形式是“othonia”。根據塞耶希腊词汇的解釋(Thayer’s Greek Lexicon),“othonion”一般的意思是一塊細麻布。但是當這個字被用作裹尸布時,它指的是多塊細麻布,並統稱為裹尸布(註三)。 在這段經文中,我們可以大概確定至少有三塊布。一塊是耶穌的裹頭巾,另外兩塊或更多是用來裹耶穌屍體的細麻布,也就是“othonion”-裹尸布。 根據約翰博士的推測,在這具屍體被埋葬時,有人很可能從他的裹尸布上撕下一條很長的布帶,在屍體被大塊的裹尸布包裹住之後,再用這條長布帶從腳部開始綁,然後以環繞式S形將屍體和裹尸佈纏裹在一起,使他的手和腿不至於鬆開。由於死者的雙腳大量流血,所以這條布帶應該是從死者的腳部開始綁,好讓大塊的裹尸佈能緊緊的包住雙腳以及血。 從都靈裹尸布的圖像中,可以看出死者的雙腿是彎曲向上拱起,且是緊密相靠的,而不是分開的。如果沒有一條布帶將他的雙腿綁緊,它們是不太可能靠的這麼近。而且他的雙手是交叉放在腹部的下面,如果雙手沒有被一條布帶固定住的話,這種擺放的姿勢是不可能長久的。因重力的緣故,雙手肯定會滑落下來。 另外一個可能被布帶綁過的位置,就是死者的脖子。依照約翰博士對裹尸佈上圖像的分析,他說在死者的脖子部位,好像突然有被打亂的痕跡。死者頭髮的影像,從脖子的部位開始,變的不清楚。從影像上可以推測,死者脖子的部位曾被東西綁過。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83YoDiC1XMc] (BBC 短片: 都靈裹尸布上的布帶) 如果約翰博士的推論正確,那麼耶穌復活後應該有三塊布遺留在他的墳墓裡。一塊是大的裹尸布,一塊是細長的布帶,另外一塊就是裹頭巾。他的這個推論解釋了許多聖經學者對約翰福音20:1-8的疑問,並且為耶穌的復活提供了一個更完整的解答。 根據《奧多斯裹頭巾》的作者及歷史學家馬克·格辛(Mark Guscin)解釋,按照第一世紀猶太人的傳統習俗,一具屍體在安葬之前,它的臉部如果有某種程度因受傷而毀容時,那就要用一塊裹頭巾來遮住死者的臉部,以免被人看到。一直到屍體被移到墳墓之後,那塊裹頭布才被拿開,放在一邊。然後,再用一塊大的裹尸布將他的屍體裹好(註四)。 耶穌被裹的方式不是像埃及殭屍被裹的樣子,而是由一塊又大又長的裹尸佈將整個屍體包在裡面。然後,可能再用一條布帶將屍體綁好。馬太福音27:59這樣記載: ...
作者:心星 主耶穌基督在逾越節[1]為世人的罪死在十字架上,真真實實地為我們成為逾越節的代罪羔羊。而他在逾越節之後的三天三夜復活[2] 。 逾越節是在猶太曆第一個月尼散月十四日[3],逾越節之後的三天三夜也就是尼散月十七日初熟節。 主耶穌基督在尼散月十七日這一天復活,他的復活真實地應驗初熟節的意義,他成為那初熟果子。 其實在主耶穌復活之前約一千五百年, 猶太人每年根據上帝的命令 (利未記23:10,11),就已經在守初熟節。 你曉諭以色列人說:你們到了我賜給你們的地,收割莊稼的時候,要將初熟的莊稼一捆帶給祭司。他要把這一捆在耶和華面前搖一搖,使你們得蒙悅納。祭司要在安息日的次日把這捆搖一搖。 利未記23:10,11 但是,當時的猶太人並不知道初熟節當中初熟果子真正的意義就是復活的耶穌基督。 神很詳細地告訴摩西,祭司要在安息日的次日,也就是初熟節,把初熟的一捆大麥莊稼搖一搖。 也就是猶太人在收成大麥之前,要把第一捆莊稼,也就是初熟的果子,帶到上帝的祭司面前。祭司就在上帝面前搖它,這樣百姓就被神悅納(接納)了。 也就是說:使他們得蒙悅納與否,與是否在神面前搖動的第一捆初熟的莊稼有關。 第一捆初熟的大麥莊稼非常重要,因為它將打開神對人的悅納之門 。 這捆被帶到耶和華面前來,讓祭司搖動的初熟莊稼成了是否他們蒙悅納的關鍵。 在猶太人的觀念裡,一捆莊稼代表了一個人,多捆莊稼代表眾人。 主將他自己當作『一捆初熟的莊稼,』獻給父作『搖祭。』 因此當初熟節到來,祭司遵照神的規定在獻搖祭的時間,在地上把初熟的一捆大麥在神面前獻上當作搖祭; 主耶穌在此同時也升到父那裏,作為第一捆初熟的莊稼獻給神作為搖祭,為我們眾人打開神對人的悅納之門。 為什麼馬利亞在主耶穌復活之後,不能碰他? 約翰福音20:17 – 主耶穌對馬利亞說,『不要摸我,因我還沒有升到父那裏。』 主耶穌在還未升到父那裏,把自己從死裡復活的生命有如初熟的莊稼全然獻給神之前,世人是不能摸他的。猶太人深知這個道理。根據猶太史學家拉維奧·約瑟夫斯 (Flavius Josephus) 的著作The Antiquities of the ...